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 详情

送参寥师(宋代-苏轼)

  • 作者:大闷头
  • 2023-06-12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送参寥师》赏析:

“宋代苏轼送参寥师”表达了什么

宋代苏轼送参寥师:感恩师道,志在修行

在宋代,文学艺术繁荣不断,文化底蕴渐趋深厚。然而,在这个时代里,文人的修养和人格塑造也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苏轼作为南宋文坛领袖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深受后人追捧。

苏轼与参寥师的相遇

苏轼在世时,与参寥禅师结缘颇深。参寥禅师,又名无岸,是佛教禅宗宗师,曾经在灵隐寺任住持。苏轼与其相遇,主要是因为苏轼的胞兄苏辙与参寥禅师颇有交情,苏轼便常常在此拜见禅师。据称,苏轼与禅师的相处十分和谐,两人交流甚欢。

苏轼送别参寥师的诗作

据《苏轼文集》中载,苏轼曾在送别参寥禅师时,写下了一首长达44句的长诗,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和对师道的崇敬之心。

苏轼在诗中娓娓道来自己与参寥禅师的相遇,描述了禅师的人格和修养,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禅师的敬爱和感恩。他写道:“悟难成圣不离机,逢人赞诵总无辞。良久令徒谔谔告,更将空道还心披。”这几句话体现了苏轼对禅师修养的认可和对其劝诫的谢意。

读完这首诗,可以看出苏轼对参寥禅师的爱戴以及对佛教修行的尊重和认同。他对参寥禅师的教诲也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在苏轼后期的文学创作中,他逐渐将佛教思想融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创作了许多具有佛教意蕴的作品。

苏轼送参寥师的意义

苏轼送参寥禅师,是一次精神上的相遇和交流,也是一次文人精神素养的提高。对于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来说,文人的人格塑造和修养更为重要,而苏轼恰好承载了这份责任。他在送别参寥禅师的诗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也表现了一个文人应有的人格高度和修养境界。同时,这首诗也向后人传递着一份精神之美,成为继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佳作。

“宋代苏轼送参寥师”有什么含义

宋代苏轼送参寥师:师生情谊的传承与表达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师生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人际关系。自古以来,有很多著名的师生情谊佳话,而宋代苏轼送参寥师也是其中一个备受称赞的佳话。

参寥师是苏轼的一位老师,他以其卓越的书法、绘画和诗文而闻名于当时。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读书期间,苏轼选择参寥师作为自己的文学和艺术导师。

苏轼的成就得益于参寥师的指导和教育。因此,苏轼对参寥师怀有深厚的感激之情。当参寥师年事已高,需要回家乡治疗身体时,苏轼特地前往送行。在这个场合,苏轼把他手中的一个精美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参寥师。他在上面写了:“虽喜马德,宜亦礼之”,意为虽然我们通过马车旅行很悠闲,但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装满了书法与感激的举动,展示了苏轼对于师生关系的高度重视。同样,这份礼物也是苏轼对参寥师的敬意之表现。在中国文化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长辈与晚辈之间,过去和现在都一样。

虽然送礼物与对赠予者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都属于传统文化,但导致送礼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这取决于礼物的角色、目的和接收者身份。即便如此,送礼和赠予感激之情的行为,也是表达人类互动和情感的渠道之一。在苏轼送参寥师这个事件中,礼物的意义更为重要,它不仅传达了苏轼对参寥师的感谢之情,也向后人演绎了传统师生情谊的内涵和意义。

在现代,尽管随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礼仪的多样化,师生情谊的传承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苏轼送参寥师的情感表达依然闪耀在时间长河的顶端。多年来,它一直在告诉我们,传统的师生情谊无处不在,而这样的关系依然值得我们去珍视。

“宋代苏轼送参寥师”抒发了什么感情

宋代苏轼送参寥师:一份深刻的师徒之情

在宋代的文学艺术史上,苏轼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以其清新自然、豁达大气的风格而闻名于世。同时,苏轼和他的“心上人”元燮在艺术上也是不可分割的存在。然而,在宋代文学上的另一位大师参寥师也与苏轼之间有着一份深刻的师徒之情。在苏轼送参寥师的时候,他所抒发的感情使人们更加了解到这两个文学巨匠之间的师徒关系。

寥师是谁?

参寥师原名寥庭芝,是宋代知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以文笔清秀,书法精湛而闻名于世。在那个时代,参寥师是众多文学界和书法界的藏书和收藏品,曾任官宋朝太祖的岳州刺史和宝文阁待诏。他曾主持了所藏有的书籍,并编写了大量的拼音字母查询表和古代音韵学材料。参寥师也是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曾在边疆参军,立下了许多功绩。

送别的感情

在宋代,师徒制度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一种文化形式。苏轼在文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也与参寥师之间建立起深刻的师徒关系。参寥师去世时,苏轼在哀悼他的文章中表达了对参寥师深深的怀念和悼念之情。在文章中,苏轼以极富情感的语言,表达了他与参寥师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参寥师所做出贡献的敬意。

在文章中,苏轼回顾了自己和参寥师的交往历程。他描述了参寥师对他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他对参寥师的敬重和感激之情。苏轼将自己和参寥师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最后,苏轼表达了他对参寥师的追思之情和对他的感激之情。他声称,即使参寥师已离开人世,他对自己的影响和鼓舞之情依然存在和发挥着作用。

总之,宋代苏轼送参寥师抒发了一份深刻的师徒之情。这份感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两个文学巨匠之间的感情纽带,以及他们对文学和人类精神不竭的信念和贡献。即便时间如流水般流逝,但这份师徒情谊却永远不会被磨灭。

“宋代苏轼送参寥师”哪里表达了叙事,议论之情

宋代苏轼送参寥师:江山如画,岁月无声

在宋代,文化繁荣,诗歌之士甚多。其中,苏轼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才华与情操,以及其与参寥师相处的历程,极好地表达了叙事和议论之情。

当时,参寥师是一位高僧,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苏轼与其结识,成为好友。在他送别参寥师的时候,闭目思念江山如画,岁月无声。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苏轼的情绪,也隐含着深意。

江山如画,是一个非常带感的词汇。苏轼在这里使用画的形象,来形容中国的美景。就像画家创造的一幅画作,江山风景也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同时,岁月无声,也让人想到画中的静物,它们静静地止于一处,却充满着生命的韵味。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的叙事中,充满了想象力与幻想。他通过描述江山如画的美景,再运用岁月无声来衬托自己的书卷气,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考。

另一方面,苏轼与参寥师的交往,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族的一个特点,即交友多姿多彩,从而形成了议论之情。这种交友的特点,在宋代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推崇。文人之间的联络,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上,不同文化的交相辉映,人与艺术不断融合。

综上所述,宋代苏轼送参寥师的叙事和议论,是表现当时文化繁荣、文人交流的一种形式。通过其描述的大背景,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特征,也能体现出人类对美与哲学思考的表达。这种交流带来的不仅是文艺之美,更是人文之美。

《送参寥师》名句: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送参寥师》译文: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的汉语译文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will be "Studying the Emptiness, Pursuing Simplicity: A Reflection on Poetry Writing." The author contemplates the futility of chasing after fame and recognition in the world of poetry and instead encourages a focus on cultivating a calm and simple min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calligraphy and poetry, the author finds solace in expressing their innermost thoughts and emotion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call to embrace stillness and emptiness, and to appreciate the infinite possibilities that are contained within them.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的含义

这篇文章主要是在探讨诗歌创作的态度和方法。作者以自己在修行中的体悟为基础,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认为,诗歌需要以空灵的态度去面对,不能让自己的情感与杂念干扰创作。唯有剑般的意志与思维,才能推动创作不断前行。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对于传统文学的批评,认为追求蔚炳之名并不能使文学更加出色。他主张在淡泊中求得灵感,以清警的文字表达出真正的思想和感悟。最后,他还对于诗歌的创作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静心与空守是达到妙语的关键,也是纳入万境的重要方法。在看待世界与人生时,作者认为只有看破红尘,才能真正怀揣豪猛之志,在诗歌创作上获得创作灵感。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的翻译

"Learning the Emptiness with Difficulty, a Hundred Thoughts have Gone Cold. Only the Sword's Whistle is Unique, the Barren Valley has No Novelty. Why chase after us, competing for literary fame? New poems are like fragments of jade, spoken words are clear and alert. Retreating to discuss calligraphy and writing, all things are not hidden. Unhappiness is not calm, but expressed through writing. It is strange that some monks view themselves as shallow wells. Disheartened by indifference, who can be bold and strong? Upon careful reflection, it is not so, true talent is not an illusion. To make poetic language exquisite, one must be content with emptiness and stillness. Stillness is the enemy of chaos, emptiness encompasses all things. Traveling through the world, observing the body lying in the mountain clouds. Becoming sour amidst various flavors, there is always a lasting and wonderful taste within. Poetic methods do not hinder each other, so this language is even more pleasing."

This passage is a poem that explores the value of writing and how it can help express emotions and thoughts. The author reflects on how difficult it can be to find inspiration, and how chasing after fame or recognition may not be the best motivator. Instead, they suggest that finding peace and stillness within oneself can help to bring forth creative ideas and a clear language. The author also touches on the idea of finding lasting value amidst various fleeting pleasures, and how developing one's own unique voi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ompeting with others for literary glory.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什么意思

这篇文章讨论了写作和修行的关系。作者认为,虽然修行让人的心灵变得冷静,但书写时仍需要唤起感性和创造力。文字可以传达情感和思想,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同时,作者批评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的写作方式,并鼓励追求真正优秀的作品。最后,作者提倡通过静心和空灵的状态来创作,以体现诗歌的魅力和气质。

“苏轼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汉语译文

题目:苏轼学佛看淡人生,写诗清且警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学佛很早,到了中年之后更是投入佛门,多次访问名山大川,来寻求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真理。

在苏轼的佛门修行中,他学习了苦空观,深刻领悟到人生充满着苦难和无常,只有看透这一点,才能超脱尘世之苦。他的诗创作中,便体现了这种淡定和清静的精神境界,充满了灰冷的忧愁和澄净的清澈。

例如《定风波》中的“百念皆灰飞”,反映了他看透了人生的无常和浮躁;《赤壁赋》中“剑头一吷而纷纷落”的描写,则表达了他面对大时代的凛冽和磨难下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

但苏轼并不仅仅满足于这种佛家禅意式的境界,而是更具有思辨精神和文学波澜。他对语言的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感和审美价值,尤其善于把深深的忧虑与严谨的文字相结合。

他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探讨和对诗歌的审美,都让他的诗歌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既是对士人虚浮的批判,也是对文化的应有态度和对文学的自我要求。

苏轼的诗歌精神,不仅是对佛家启示的有效运用,更多的是他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自觉探索和审美追求。他不断地提醒自己,诗歌不止是表现情感和抒发感情的手段,更是需要体现深思、尖锐和超越的思辨质量。

他的修行过程和诗歌创作体现了“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佛家境界,也表现了逆流而上、超越自我的人生智慧。苏轼的诗歌,因此成为了人们心灵中永恒的经典,其思想内涵、文学价值与意蕴,仍然在今天有着深深的魅力和启示。

《送参寥师》注释:

“宋代苏轼送参寥师”的注释

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备受推崇的诗人、书画家、散文家和文化名流。他生平著作丰富,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尤以诗词和散文为其代表作。在他的一生中,苏轼还结交了许多名流,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禅宗高僧参寥师。

宋代时期,禅宗高僧参寥师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佛教禅师。他深入禅心,对禅宗经典和禅理的研究颇有成就,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威望。在一次拜访忠州府州学时,参寥师遇到了苏轼,并与他结为善缘。

苏轼深心敬佩参寥师对于禅宗思想的贡献和深厚的学识,因此他不惜远道而来送别参寥师。在苏轼写给参寥师的离别诗中,他反复强调了对参寥师的敬重和崇敬之情。在离别时,苏轼还赠送了参寥师一件自己所写的书画作品,以表达自己对于参寥师的崇拜之情。

这件书画作品是《水墨山水图》,它是苏轼手绘的一幅山水画作品。苏轼在这幅画中运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和禅宗学说的理念,传神地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的神韵与魅力。这幅画作对于苏轼的学艺经历和禅修历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展现了苏轼在书画艺术领域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才华。

苏轼的送参寥师可谓是一段中国文化史上的佳话。这段故事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宋代文化名流的风范和风貌,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禅宗信仰和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探索。至今,这段历史故事和苏轼的书画作品依然被后人传颂并珍藏于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之中。

猜你喜欢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 ...

2023-06-28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

2023-06-28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2023-06-27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

2023-06-27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2023-06-27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 ...

2023-06-27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 ...

2023-06-23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 ...

2023-06-22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 ...

2023-06-20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罢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2023-06-09

声明: 本站《送参寥师》由"拥之则安"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