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 详情

放言五首·其三(唐代-白居易)

  • 作者:芯水
  • 2023-06-20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放言五首·其三》赏析: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表达了什么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表达了什么?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诗,其中《其三》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呢?

首先,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展开,第一、二句为“何为放言?口不藏情。”,暗示了放言的本质是不掩饰内心的真情实感。

接着,白居易用“言外之意”表达了许多自己的观点。例如,“上人何事不养生?”,反映了他的养生观念;“往事良人成鬼夜,昨宵妾梦见新婚。”则表达了他对往日良人和妾室的思念之情。这些观点和情感,都是白居易内心真实的反映,也是他拒绝矫揉造作、敢言直说的表现。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白居易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道德标准的坚持。例如,“金帛之爱人人有,正道之事谁能论?”、“官名远近轻与重,才调高低总分明。”这些句子表达了他反对以权贵地位和财富来定义个人价值观的观点,主张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和才能。

最后,诗中的最后两句“未雨绸缪心在密,去又何须迎灯归。”则表达了白居易对自己未来的展望,他希望在现在就能预见未来,做好准备,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环境、特别是权贵和商人的魔爪所束缚。

综合来看,白居易的《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表达了他不掩饰心中感情和观点的特点,反对权贵和财富来定义个人价值观,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和才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这些思想和情感既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某些弊端,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坚持真实、勇于表达的行动准则。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有什么含义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白居易,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风格温和、清新,表达着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其中,“放言五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带有浓厚的批判意味,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就是其中一首。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的主题是贪官污吏的腐败。在诗中,白居易以一种犀利的语言,揭露了当时官场的弊端和黑暗面。他批判了那些图谋私利、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官员,呼吁大家警惕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不公正的法律。他还指出,权力和财富的有限分配方式,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罪魁祸首。

白居易的这首诗词,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同时也是许多历史时期的通病。即使在当今的现代社会,这些问题和现象仍然存在。而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所发出的批判声音,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是一首充满批判和警醒的诗歌,揭示了当时唐代社会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这首诗歌的经典性,在中国文学史和人文思想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我们理解历史、思考现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抒发了什么感情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抒发了什么感情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下了《放言五首》这组诗歌,其中的第三首,即《赋得古原草送别》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深深的怀旧之情,以及对逝去岁月和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留恋。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白居易在送别好友的时候所写。诗中,他用极为凄婉的语言描绘出在大草原上的离别场面:悠扬的胡笳声在耳畔回荡,茫茫的大地上,只有荒草和风声作伴。诗人感叹着自己和好友即将面临的长途别离,他们可能再也无法在这片草原上畅所欲言、畅游其中了。

诗人在诗中借助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宏景象,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岁月和美好时光的不舍和追忆。他想要延续那份美好,但时光流转,岁月无情,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遏止地流逝。这时,诗人开始选择从内心深处去释放他的思绪和感情,以这首抒情诗歌来表达他的长情与不舍之情。

总之,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这首诗中,从大自然中挖掘出来的历史印记,无疑是对人性和命运的一种思考。无论是诗歌的美学价值,还是他对真正的诗歌创作技巧的追求,都让白居易在唐代文学中独占一席之地。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哪里表达了哲理之情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哪里表达了哲理之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哲学家。他的许多诗歌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放言五首」。

「放言五首·其三」中,白居易写道:

往往红妆不出门,惟有青楼倍烟魂。

独立江城无限事,不论世事眼中昏。

对花放酒添绿蚁,招客分茶有白云。

携手共看山东月,此身长恨天休闲。

这首诗从多个方面表达了哲理之情。首先,诗人通过描绘女子的生活状况,暗示了人性的虚荣与俗世的烟尘。他写道「往往红妆不出门,惟有青楼倍烟魂。」这句话不仅暗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虚假和空洞,还暗示了对于外在表象的过分关注。

其次,诗人表达了他的生命态度。他在江边孤独地站着,面对琐碎的生活,显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倦怠。他不论世事眼中昏,不受世俗之累,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精神。这种哲学意味,来自于白居易对于生命的深刻体察。

此外,诗人在写到「对花放酒添绿蚁,招客分茶有白云。」的一段,传递了一种生活智慧。他在诗中倡导了一种享受自然、感受人生的态度:将美酒佐于艳花,自得其乐,与人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招待客人,感受山青水碧,品味人生之美好。

最后,诗人结尾时借用了「长恨」一词,表达了对于现实的无奈与离愁。白居易在经历了朝廷斗争之后,深刻地感受到了现实的艰难和无奈。他已经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产生了迷茫、伤感的情感态度,想要寻求解脱,表达了他对于世事的深深抱怨。

总之,「放言五首·其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学意义,成为了一首蕴含哲理之情的诗。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描绘细致入微的生活细节,传达深刻的心灵感悟,发人深省,引人领略诗歌背后的意义。

《放言五首·其三》译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的汉语译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诗中讲述了判断事物真伪的方法,不需要求助于占卜或者神龟预言等方法,而要依靠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首先,诗中提到试玉要烧三日满,这是因为银器、玉器、陶器等制作方式都需要经过多次烧制,才能使器物质地坚硬、质量优良,所以才需要经过多次的检验。

其次,诗中提到辨材须待七年期,这是因为判断一个人才能的高低或者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是否正确,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因为只有真正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够证明事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最后,诗中提到周公和王莽,是因为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担心因为不实的流言而导致自己的名声受损,因此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特别注意言行,以免被人误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判断事物的真伪时要依靠时间与实践的检验,而不是一味依靠占卜或者神龟预言等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准确无误。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的含义

这个标题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要辨别人的真伪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和耐心。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1.玉的制作过程,说明试玉需烧三日满,以此来说明辨认一件物品的真伪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认真实践。

2.提出周公、王莽作为例子说明,即使在古代智慧非凡的人物也会遇到流言蜚语和众说纷纭的情况。只有靠时间的考验和事实的检验才能辨别真伪。

3.通过反问“一生真伪复谁知?”,强调真相并非总是显而易见,充满了猜测、推测和不确定因素,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探索。

综上所述,这个标题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轻信流言蜚语,而应坚持真实、客观、细致的态度来辨别事物的真伪,才能达到心中的真正的答案。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的翻译

A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One Method to Resolve Doubt, Without Consulting Divination or Tortoise Shells. To Test Jade, One Must Burn for Three Days; To Identify Talent, Seven Years Must Pass. Zhou Gong Feared Rumors, Before Wang Mang's Humility Disappeared. If One Died at the Beginning, Who Would Know the Truth of One's Life?"

Possible Article:

In ancient China, divination and fortunetelling were popular ways to seek guidance and resolve uncertainty. People consulted oracles, tortoise shells, and other divinatory tools to predict the future, diagnose problems, and make decisions. However, some scholars and intellectuals doubte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se methods, arguing that they were based on superstition, tradition, or deception. Instead, they proposed alternative ways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wisdom, based on empirical observ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principles.

One of these methods was encapsulated in the famous verse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a gift to you, one method to resolve doubt, without consulting divination or tortoise shells). This verse implies that one can avoid the pitfalls of divination by relying on one's own judgment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testing and verifying one's assumptions. It suggests that doubting is not a weakness but a virtue, which can motivate one to seek the truth and reject the false.

The verse provides some examples of how to follow this method, such as testing the genuineness of jade by burning it for three days ("试玉要烧三日满"), or identifying the potential of a person by observing his or her actions and achievements over seven years ("辨材须待七年期"). These techniques reflect the belief that natural phenomena and human behavior reveal their true nature only after thorough scrutiny and discernment, rather than through quick or superficial observation or intuition.

The verse also mentions two historical figures who exemplify the virtue of doubting and the danger of rumor and flattery. The first is Zhou Gong, an ancient sage and advisor to the Duke of Zhou, who warned his lord against believing in unfounded or malicious rumors that could destabilize the trust and harmony of the kingdom ("周公恐惧流言日"). The second is Wang Mang, a controversial usurper and emperor who initially gained popularity and legitimacy by acting humbly and virtuously, but later revealed his greed and dictatorial tendencies as he consolidated his power ("王莽谦恭未篡时").

The last lines of the verse express a poignant existential question that resonates with many people: if one died 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life journey, who would know the truth of one's existence and legacy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This question implies that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one's life depend not only on one's deeds and words but also on how others perceive and remember them. It invites us to reflect on the fragility and contingency of our liv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with integrity, honesty, and compassion.

In conclusion, the verse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offers a valuable and timeless lesson on how to resolve doubt and seek truth without resorting to superstition or dogmatism. It reminds us that doubting is not nihilistic or cynical but a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attitude that can help us grow, learn, and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什么意思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评价一个人需要通过长时间观察和经历,而不能轻易相信传言或第一印象。文章从赠送一法决入手,引出不要轻信龟和蓍的说法,说明评价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然后通过试玉需要烧三日满和辨材需要七年期来说明评判一个人也需要时间和耐心。接着文章引用周公和王莽的例子,说明就算是历史上的名人也需要耐心观察才能评价他们的真实面貌。最后,作者回归到题目中的问题,指出只有生前的真实表现才能说明一个人是否真伪,并且即使生前有好的表现,也不能排除被流言等外部因素影响评价的可能。

“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汉语译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白居易赠送给朋友们一个解决疑问的方法。白居易认为,要想确切地识别出物品的真伪,不能仅仅依靠符咒、钻龟、祝蓍等迷信的方法,而必须要烧试和七年时间的鉴别。白居易以周公和王莽为例,说明了在流言蜚语和权力篡夺没有发生之前,这两位历史名人有多么谦逊和有担当。最后,白居易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他早年已死,他真正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是怎么被人们看待的呢?

《放言五首·其三》注释: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的注释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的注释

唐代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像他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他的放言五首也被广泛地传播和阅读。其中的第三首,被称为“饮马放言”,是他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将对这首诗进行注释和解说。

诗名:“饮马放言”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山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天台县,海岸线从这里一直延伸到青岛。白居易从碣石山向东望去,可以看到遥远的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里描绘了一个宁静和恢弘的景象。白居易发现,尽管大海有时会汹涌澎湃,但在这时却非常平静。山和岛屿也随着大海的环绕而显得更加崇高雄伟。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白居易在这里描绘了大自然的丰富和生机。在大海旁,树木和草丛密集生长,形成了一个茂密的绿色环境。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句描绘了季节和海的变化。秋风萧瑟,海面开始波涛汹涌。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白居易在这里使用了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他观察到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运行,使得他们看起来像是出现在天空中的神奇宝藏里。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表示白居易对自然景象的感慨。他认为他的观察是一种好运,并对它的壮丽场面充满渴望和敬畏之情。

“饮马放言”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描写了一个美妙的自然世界和一个艰难的但令人愉悦的生活。白居易运用了自然景象的图像和措辞,揭示了他核心的哲学思想,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他的诗歌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学和人类文化的浓厚兴趣。

猜你喜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23-06-26

序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 ...

2023-06-23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2023-06-22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2023-06-21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023-06-21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2023-06-20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2023-06-20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2023-06-20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23-06-20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23-06-20

声明: 本站《放言五首·其三》由"睋,認輸ㄋ"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