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 详情

霜月(唐代-李商隐)

  • 作者:迷魂雪
  • 2023-06-20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赏析:

“唐代李商隐霜月”表达了什么

唐代李商隐的诗歌作品《霜月》表达了什么?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以细腻深刻的笔触展现了爱情的甜美和痛苦。他的《霜月》一诗,也是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一个男女之间的离别之情。

在《霜月》这首诗歌中,李商隐将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以月亮作为比喻,将男女之间的关系比作是暂时的短暂相聚,就像霜月中的月亮,虽然美丽,但却注定要消逝。他写道:“霜月苦短,而人事凄凉。”这句话中的“苦短”表达了离别之情的无奈和痛苦,“凄凉”则反映出男女之间的感情冷淡和遗憾。

此外,在这首诗歌中,李商隐还利用了对比和叙事手法,将离别之情的细节描写得十分具体。他写道:“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通过写出男女之间曾经美好的回忆和对比现在的情况,李商隐将离别之情的矛盾和苦涩表达得更加深刻和感人。

总之,《霜月》这首诗歌深刻表达了离别之情的痛苦和遗憾,描绘了男女之间的感情复杂和曲折。了解这首诗歌的意义,可以更好地欣赏李商隐的优美诗歌,也能更加深入体验和领悟爱情的甜美和痛苦。

“唐代李商隐霜月”有什么含义

唐代李商隐霜月:唤醒心中的禅意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霜月》是一首艺术史上备受推崇的七绝诗。原文如下:

霜月何时了, 律回北风恐。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首诗中的“霜月”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形象,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霜月象征了人生中的短暂和无常,也暗示了禅宗中“朝露心”、“人生如梦”的思想。另外,诗中所描述的“寂寞空庭”、“北风”等景象也与禅宗关于物我两忘、虚空和自然的思想相呼应。

李商隐的《霜月》通过高超的写景和精巧的语言技巧,将感性的艺术表达与理性的哲学分析相结合。在这首诗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诗人细腻而绝妙的艺术表现,还可以在内心深处和诗人一起感受到禅宗的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霜月》的艺术内涵不仅深受文学界的尊重,也吸引了不少禅宗学者和修行者的注意。他们认为,通过欣赏和体味这首诗所包含的禅意境界,可以帮助人们感知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进而学会珍惜当下,舒展心灵,更好地融入自然和谐的状态。

以李商隐的《霜月》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所带来的多重意义与价值。这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的阅读与思考中,不仅要关注文学艺术的美感和审美体验,还要注重把握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和智慧视野,还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感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唐代李商隐霜月”抒发了什么感情

唐代李商隐霜月的浪漫之情

唐代李商隐的诗篇《夜泊牛渚怀古》中有一句“霜月影寒江水清,姑苏城外寒山寺”,这句诗句中的“霜月”贯穿了整个人文情感,成为了唐代诗人心中一种浓浓的浪漫情怀。

霜月,指的是农历10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霜月往往代表着秋季的到来和离别。唐代的李商隐在这一季节里,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界万物凋零的寂寞,还感受到了人文情感中的离散和无奈,将这种情感寄托在了自己的诗篇之中。

李商隐的诗歌中,《夜泊牛渚怀古》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中,李商隐通过描写江水的清澈和山寺的寒冷,表现了自己的内心孤寂和思乡之情。在这样一种情感的熏陶下,李商隐将这份浪漫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无尽思念和对远方的眷恋。

除了《夜泊牛渚怀古》之外,李商隐还有大量的诗作都笼罩在了浓浓的霜月氛围中。例如《暮秋独游曲江》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夜泊牛渚怀古》的“白骨露于野”,都是寄托着李商隐内心深处的一份情感和感慨。

综上所述,唐代的李商隐霜月诗篇中所表达的浪漫情怀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入品味,也代表了李商隐在人文情感中对于爱情、友情、离散和无奈的深刻感悟。这种浪漫情怀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国文化和诗歌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唐代李商隐霜月”哪里表达了抒情,月亮,秋天之情

唐代李商隐的《霜月》:唯有月亮知我秋心

唐代李商隐是著名的唐诗三百首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单纯美好事物的敏感和赞美。其中一首诗《霜月》中,写出了李商隐深深的抒情、对月亮的倾慕和对秋天的感慨。

《霜月》开头就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初闻徵君言,青相知。已有暗香盈袖,莫道不尽长於翠。”在这里,李商隐用“青相知”形容自己对于初秋的感知以及自己对于月亮的喜爱。而“暗香盈袖”则用来比喻自己的内心充满柔情。

随后,他开始写月亮:“月到何处去,悬崖落九天。飞鸟无裴回,此情唯有人。”诗中第一句话提出了月亮的问题,接着用充满张力的动词“悬崖落九天”表达出月亮高不可攀的神秘和美丽。对于月亮的抒情表达也达到了顶峰。最后一句话通过“此情唯有人”表明了作者的孤寂和对于月亮的渴望,进一步表达出了李商隐对于月亮的倾慕。

而最后两句“散在烟霞间,遥寄一枚乾坤圆”则表达出对于秋天的惋惜和不舍,也表现出李商隐淡淡的忧伤情怀。

总之,《霜月》是一首抒情优美的诗歌。在这首诗中,李商隐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抒情、对月亮的赞美与渴望,以及对于秋天的惋惜之情。这样的句句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纯净和婉约的唐诗之美。

《霜月》译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汉语译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是一句古诗,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和气息。它描述了征途中的雁鸟已经经过,蝉声也已经消失,楼高屹立,与天相连的宽阔水面,清寂静谧的清夜中,耐寒的女子和婵娟的月亮共同唤起人们心中的感慨。

在秋季,很多鸟类开始集结起来准备向南迁徙,这时候听到征雁的声音,便会感到秋的气息越来越浓厚,这是一种熟悉的感受。同时,夏季高温酷暑中常常听到的蝉声也在这时消失了,这种突然的静寂感,常常能让人对自然的变化有更为深刻的感知。

句子中的“百尺楼”指的是楼高耸入云端,宛如天际的高楼。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楼台上,因为高度优势,可以近乎一览无遗地看到周边的大片水域。

“青女素娥俱耐冷”,首先“青女素娥”的词组是形容在月光下的人物形象,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其次,描述中的“耐寒”,也可以理解为这时候气温已经较为寒冷,而诗人却依然能看到人在户外活动的景象,这是一种耐寒的体验。

最后,诗句中提到“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形容满月的样子,也描述了在秋季,月亮的光芒因为空气干燥密度降低而显得格外明亮。婵娟是传说中月亮的仙女,可以想象这样的月亮是仙女在天空中清晰可见的画面,美轮美奂。

通过这句简短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视角,体验到了秋季独特的感官体验,并与自然达成了内在的共鸣。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含义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两句经典诗句。这两句诗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征雁南飞,百尺楼对秋水的映照,青女素娥在月光下的冷峻婀娜。

首先,这两句诗描绘了初秋的景象,征雁已经启程南飞,意味着秋天已经到来,这个季节的凉风瑟瑟,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在这个时候,百尺楼和水景映照相间,让人感受到秋季的美好。而与此同时,在月光的照耀下,青女素娥在霜气中发出耐冷的光芒,和月中的斗婵娟相映成趣,不仅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浪漫与诗情。

其次,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美感,是从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中汲取的美感。征雁和百尺楼的组合,让人想到秋天的广袤与绵长,给人以“天长地久”的美好感受;而青女素娥则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形象,在月下的冷峻中闪耀出一股独特的魅力,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婀娜与秀美。

因此,这两句诗意味着对秋天美好的赞美和诗情的感悟。它表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使人们在秋天里感受到浓厚的诗意和浪漫情怀。这种美感与诗情,不仅仅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遗产,更是人类灵魂的一次升华,是中国诗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翻译

Translation:

Upon first hearing the wild geese's calls, the cicadas were gone. The tower, whether it be the high tower or the southern tower, rose high into the sky as the water met the heavens. The green maidens and fairies were all able to withstand the bitter cold, as the moon shone through the frosted sky and the stars twinkled.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什么意思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诗句,描绘的是正值秋季,已经感受到寒意的景象。首句“初闻征雁已无蝉”,表现了雁群开始南迁,蝉声也渐渐消失的季节。接着“百尺楼高水接天”,形容楼台高耸云天,水面从下方望去仿佛贴着天空。而“楼南/楼台”指的是景致旖旎的鹳雀楼。

下一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描绘了秋季女子的服饰和容颜,蓝色衣裳、白皙面庞皆表露出对寒冷的抵抗。最后一句“月中霜里斗婵娟”,用月亮、霜和斗柄婵娟的象征意义来形容秋夜的美景。

整首诗的文笔极其华丽、气质高雅,富有浪漫情调,展现出王之涣对自然景色的真挚感受和深刻理解,更深层次的则表露了士人的情趣与文化底蕴。整首诗为后人所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汉语译文

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是一首李商隐的诗歌,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描述了作者在楼上观察天空和月亮的情景。首先,作者听到了征雁的声音,但这时候已经无处可寻的南蝉的声音,这让他感到了秋天的来临。其次,作者在百尺高楼上俯瞰下方水面,只见水面被天空完美地和在一起,让人感到非常壮观和震撼。最后,作者描述了如画般美丽的月亮和斗宿星,在冷艳的月光和霜气中,青女和素娥显得格外耐寒。

此诗运用了婉约诗派的手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恬静美好、云淡风轻的秋日景象,通过水天相连、月光霜气交织等形象来表现万物相联、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李商隐以柔美的意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这种感觉是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很难感受到的。

《霜月》注释:

“唐代李商隐霜月”的注释

唐代李商隐霜月的注释

唐代诗人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作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爱戴和推崇,并且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其中一首著名的诗歌便是《夜雨寄北》,其中有一句“霜月凝碧,丹灶待晓开”,引起了人们对“霜月”这一词语的深入探讨和注释。

首先,“霜月”是指农历十月。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一年四季都有各自的特殊意义和象征。霜月正处于秋季,早已凉爽宜人,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落叶缓缓飘落在空旷的大地上。这时候,人们开始收获秋季丰收的各种粮食作物,为寒冬储备足够的食物。同时,也是一些重要节日(如重阳节、寒衣节等)的季节。

其次,李商隐在使用“霜月”这一词汇时,还呼应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月令”文化。月令即华夏古代按月分令、分节制定的一种时间记录和节令体系。在月令中,每月的节气、天象、祭祀、活动等都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李商隐以“霜月”作为诗歌中的时间指代,也是为了强调其与月令的关系,从而表现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倾慕和尊重。

最后,李商隐所描绘的“霜月”还有一层更加深层的象征意义。在诗人的笔下,霜月不仅代表着季节的更替和文化的传承,更意味着岁月的消逝和人生的无常。霜月之时,万物已进入衰败和凋零的状态,人们也已步入暮年,离去之期渐行渐近。诗人通过这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的反思。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霜月”无论是从史料、文化、还是意象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它既是一件具体的物象,也是一种象征和传承。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李商隐的诗歌在千年后依然卓然出世。

猜你喜欢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2023-06-28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 ...

2023-06-27

雨睛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

2023-06-26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

2023-06-26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2023-06-23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2023-06-23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2023-06-23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2023-06-22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2023-06-21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2023-06-21

声明: 本站《霜月》由"心久亦旧"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